[科技周专题]居民身份证网上应用
2015/5/18 14:45:37|浏览次数:1076次
[科技周专题]居民身份证网上应用
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,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,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传递信息、行使权力、办理业务、发生交易。网络上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已经融合为一体。

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CNNIC)2015年1月发布的《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,截至2014年12月,中国网民规模达 6.49亿,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 万人,手机网民规模达5.57亿。

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,面对如此庞大的网络群体,解决网络行为个体间信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。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通常利用各类法定证件进行身份验证,通过居民身份证网上应用,将现实社会身份认证模式向网络社会移植,可实现对网络个体身份的认证管理。
一、法定身份证件应用现状
法定身份证件,简单说就是由法律法规确立具有证明身份效力的证件。在我国,法定身份证件包含居民身份证、户口本、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、外国公民适用的护照、以及其他有关法律、行政法规或国家有关规定认可的证件。
现实社会中,世界各国均采用通过法定证件对个人身份进行管理。我国于1985年9月6日公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》,开始使用居民身份证(以下简称“身份证”)对公民进行身份管理。2004年起开始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(以下简称“二代证”),“二代证”采用了非接触式IC卡技术和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安全技术,证件防伪及使用性能得到极大提高。至今,已经发放了15亿张身份证;除了身份证外,我国的旅行证件也逐步实现了电子化。
二、国外经验
1、欧盟
在网络身份管理方面,欧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。2005年,欧盟发布了《i2010:欧洲信息社会2010》的五年发展规划,在2005年《i2010:发展欧盟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总体战略》中提出:由各成员国政府主导,分别建设电子身份管理体系,要求各国的电子身份在成员国之间得到承认并互通,在电子政务、电子商务领域得到普及应用。2006年发布《i2010:电子政府行动计划》中提出:对欧盟成员国间就推行电子身份管理互通互认达成协议。2009年发布《i2010:促进增长和就业的欧盟信息社会》,确定了电子身份的法定地位。截至目前,欧盟内超过70%的国家已实施或正计划实施电子身份计划。
欧盟各国虽然没有实行统?,国务院于2014年6月14日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(2014—2020年),明确“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。建立自然人、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。完善相关标准制度,推动经济社会活动中广泛使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。”身份证件作为公民身份号码的法定载体,无疑是建立公民个人信用体系的基础,也是我国网络可信身份管理的基础。
今年10月23日,十八届四全会审议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,这是新时期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、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纲领性文件。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同样也必须遵循依法治网的原则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》确立了居民身份证是证明我国公民合法身份的法定证件地位。随着我所居民身份证网上应用项目的不断推进,居民身份证在未来的应用中,将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发挥同等作用,成为我国网络可信身份管理的基础信任根。
来源:d2770314_4559_4704_bd9d_60f72b52a272.html